菲律賓已在去年11月底由30家私人公司與英國瑞典合資的阿斯利康製藥(AstraZeneca)洽談購買2,600萬劑疫苗。
」這類的論述在筆者身邊經常聽到,事實上,這樣的言論確實也被不少國際政治專家推崇,早在2000年著名評論家章家敦(Gordon G. Chang)警示,中國社會體制會因種種問題而在五至十年內崩潰。而原因可歸咎於中國的封閉體制,以及中國「默默學習」的能力。
似乎關於美中對抗的走向沒人說得準摩根士丹利投資管理公司首席全球策略師,甚至在紐時公開點名台灣在美中科技戰中是最重要的地方。觀諸美國大選結果出現之前,川普總統一再對中國採取強硬手段以提高支持率,拜登也在競選期間再三強調自己將重振美國經濟、一定會採取更多「針對中國的強硬貿易執法行動」,可見「抗中」是大勢所趨,「屈服於中國壓力」「傷害美國利益」是兩黨候選人都承擔不起的污名。尤其協定中也提到將提供迫切需要的法律框架,使美台合作推動科學研究、釋放技術及創新潛力,同時確保研究完整性和保護智慧財產權。對台灣更有意義的則是,美中科技戰的持續、將指向同一個結果:台灣在美中科技戰的地位將愈來愈重要。
遂有論者建議,與其直接禁止美國公司與中國公司的交易,更應該加強與其他盟國的合作,建立起對中國的技術與產業防線。是以貿易戰也可謂展現雙方於科技戰中的價值衝突。而之後1941年第4回府展入選的《後街》、1942年第5回的《麗日》, 在天空中,雲朵與藍色的厚粗筆觸更加地明顯,房屋形體略微扭曲,色彩運用較為繽紛。
文:郭懿萱 前言 「……提畫來作陣/所講的都是古早的大誌,過去的回憶/畫是緣的線開講的藤/畫超越國境/心的橋樑/這樣就心通/爽快/無俗氣/也無慾念/也免講畫的好歹/一點都無疙瘩氣/美麗的同窗聚會/這就是恩師教誨的實踐/也是芳蘭人崇高無比的榮譽。(右)【圖9】《山村》背框照局部。後話—「不朽的青春」中的再發現 經由本次展覽的策展研究時,團隊發現1941年的《山村》與鄭世璠1939年的官展入選其實有著有趣的聯繫。同時,根據背框殘留的410號標籤推測,其為落選之一的《鳳凰樂舞之圖》畫布【圖8、9】。
如同創作於1941年,並於1944年參加第10回台陽美展的《山村(原命名漢字為:山里)》【圖3】。Photo Credit: 截圖自漫遊藝術史 【圖1】石川欽一郎,《驛路初夏(郊野)》,水彩、絹,62.0 x 77.0 cm,1930,屏東縣政府典藏。
轉引自張人鳳、胡慧如、王菊櫻,《藝術行過台北:探索前輩藝術家歷史足跡》(台北:台北市文化局,2001),頁15。」──鄭世璠,〈芳蘭美展頌〉,1975。備註 [1]星帆(鄭世璠),〈芳蘭美展頌〉,1975其中設計的核心素養的九大面向中,包含「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及「人際關係與團體合作」等等各種項目,都是讓學生透過制服解禁而在日常服裝穿著中有機會可以培養的基本素養能力,成就每一個孩子認識自己、尊重他人,方方面面都契合108課綱最大的宗旨。
在校園裡,「會打扮就不會讀書」的狀況其實不存在 從積極面來看,破除制服的規定,也是讓學生學習如何照顧自己,建立自我認同的關鍵賦能。時至今日,解嚴已過三十個年頭,台灣也經歷了三次政黨輪替,民主自由的價值在台灣社會逐漸扎根深化,但校園內的權威卻仍屹立不搖,就連推動許久的教官退場制度,都是到了近幾年才逐漸鬆動。仍未真正重視個體的社會錯以為學生跟嬰兒一樣,七坐八爬九發牙,到了一定時間就會擁有特定技能,進而導致許多學生一進大學各種適應不良與衝突的難以平復。凡事都要靠規定,社會常把學生當成嬰兒 在校園內,制服並非只是表象的學生身分或學校認同的顯現,如要求男生穿褲,女生穿裙、制服不可擅加調整、鞋襪內衣褲顏色,到出入校園需要符合特定服裝規範等等,在在都可看出制服制度仍是學校「控制學生」、「展現權威」的威權工具,藉由制服凸顯校園內「規定者」與「服從者」的兩種角色。
文:黃韋鈞(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 公共政策與管理碩士生) 近日傳出許多學校在寒流期間,仍脅迫學生不能穿著制服之外禦寒服裝等誇張爭議,使教育部通令要求,各校在寒流期間不得禁止學生穿著其他保暖服裝。從挑選自己的衣服、整理自己的外在,用服裝與儀容展現自我,學習認知自我存在的價值,並也透過校園內的互動欣賞他人特色、尊重彼此差異。
但筆者認為,教育部更應該趁這個機會直接研議,廢除各學校強迫學生穿著制服的規定,才能真正符合108課綱「以學生為學習主體,兼顧學生個別需求與尊重多元」的教育宗旨。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或許有許多人會質疑,學生的「本分」應是念書,太多時間打扮將會錯失學習機會,先不提此論對於學生身分認定之前提錯誤,目前全台的大學都無制服規定,但「打扮 vs. 讀書」的二元論卻鮮少出現在校園之中,足見這樣的說法根本只是欲加之罪,另一方面,對於自身時間的安排與選擇,正是培養學生主體性的重要過程。
故此,教育部推廣課綱之時,也應以一貫的標準檢視同樣關鍵的教學現場,同步並進,全面檢討並汰除各種早已不合時宜的權威遺毒,在校園內真正落實108課綱精神,方為改革台灣教育沈痾、使台灣教育再進化的根本之道。教育部在《108課綱資訊網》提到宗旨為: 以「成就每一個孩子——適性揚才、終身學習」為願景,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希望能兼顧學生的個別需求、尊重多元文化與族群差異、關懷弱勢群體,透過適性教育,激發學生對於學習的渴望與創新的勇氣,並善盡國家公民的責任展現共生智慧,成為具有社會適應力與應變力的終身學習者。筆者認為,目前最該、也最可以立即改善的,即是廢除不合時宜的制服制度仍未真正重視個體的社會錯以為學生跟嬰兒一樣,七坐八爬九發牙,到了一定時間就會擁有特定技能,進而導致許多學生一進大學各種適應不良與衝突的難以平復。凡事都要靠規定,社會常把學生當成嬰兒 在校園內,制服並非只是表象的學生身分或學校認同的顯現,如要求男生穿褲,女生穿裙、制服不可擅加調整、鞋襪內衣褲顏色,到出入校園需要符合特定服裝規範等等,在在都可看出制服制度仍是學校「控制學生」、「展現權威」的威權工具,藉由制服凸顯校園內「規定者」與「服從者」的兩種角色。文:黃韋鈞(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 公共政策與管理碩士生) 近日傳出許多學校在寒流期間,仍脅迫學生不能穿著制服之外禦寒服裝等誇張爭議,使教育部通令要求,各校在寒流期間不得禁止學生穿著其他保暖服裝。
從挑選自己的衣服、整理自己的外在,用服裝與儀容展現自我,學習認知自我存在的價值,並也透過校園內的互動欣賞他人特色、尊重彼此差異。筆者認為,目前最該、也最可以立即改善的,即是廢除不合時宜的制服制度。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或許有許多人會質疑,學生的「本分」應是念書,太多時間打扮將會錯失學習機會,先不提此論對於學生身分認定之前提錯誤,目前全台的大學都無制服規定,但「打扮 vs. 讀書」的二元論卻鮮少出現在校園之中,足見這樣的說法根本只是欲加之罪,另一方面,對於自身時間的安排與選擇,正是培養學生主體性的重要過程。但筆者認為,教育部更應該趁這個機會直接研議,廢除各學校強迫學生穿著制服的規定,才能真正符合108課綱「以學生為學習主體,兼顧學生個別需求與尊重多元」的教育宗旨。
教育部在《108課綱資訊網》提到宗旨為: 以「成就每一個孩子——適性揚才、終身學習」為願景,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希望能兼顧學生的個別需求、尊重多元文化與族群差異、關懷弱勢群體,透過適性教育,激發學生對於學習的渴望與創新的勇氣,並善盡國家公民的責任展現共生智慧,成為具有社會適應力與應變力的終身學習者。時至今日,解嚴已過三十個年頭,台灣也經歷了三次政黨輪替,民主自由的價值在台灣社會逐漸扎根深化,但校園內的權威卻仍屹立不搖,就連推動許久的教官退場制度,都是到了近幾年才逐漸鬆動。
其中設計的核心素養的九大面向中,包含「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及「人際關係與團體合作」等等各種項目,都是讓學生透過制服解禁而在日常服裝穿著中有機會可以培養的基本素養能力,成就每一個孩子認識自己、尊重他人,方方面面都契合108課綱最大的宗旨。在校園裡,「會打扮就不會讀書」的狀況其實不存在 從積極面來看,破除制服的規定,也是讓學生學習如何照顧自己,建立自我認同的關鍵賦能。故此,教育部推廣課綱之時,也應以一貫的標準檢視同樣關鍵的教學現場,同步並進,全面檢討並汰除各種早已不合時宜的權威遺毒,在校園內真正落實108課綱精神,方為改革台灣教育沈痾、使台灣教育再進化的根本之道縱使他們本人可以忍住對王浩宇的怒火,但支持者吞得下嗎? 民進黨地方人士即便沒有公開支持罷免案,但似乎也「默許」了投票結果。
2009年,立法委員吳志揚當選桃園縣長,留下的中壢立委席次於隔年2月27日補選,民進黨徵召剛從中壢市長選舉落敗的黃仁杼參選,對上國民黨提名的前立委陳學聖。他強烈的個人形象,在綠黨時期可以發揮正面加成效果,但這一切的轉折點,發生在2020年。
黃仁杼在藍大於綠的中壢,意外以2763票的差距當選。中壢選區這麼大,卻沒有王浩宇的容身之處 王浩宇兩度當選桃園市議員皆是以綠黨身分披掛上陣,再加上對桃園以外的政治事務時常發表意見,被戲稱為「全國不分區議員」。
從桃園縣到桃園市時代,中壢的地方版塊都是藍大於綠,2014年桃園升格後的第一屆直轄市議員選舉,第七選區的中壢應選10席,民進黨提名4人當選3席。如果未來彭俊豪要跟王浩宇一起競逐黨內初選,對彭添富而言情何以堪。
黃仁杼這場勝利,是立委單一選區兩票制實施以來,民進黨在中壢唯一贏的一次。之所以會選擇冠夫姓,就是黃氏宗親會龐大的影響力,有意推出其他人選角逐議員席次,並稱傅淑香「不姓黃」,讓她決定冠上夫姓爭取宗親會支持,最終順利當選。Photo Credit: 中央社 地方選舉「關鍵少數」,王浩宇惹到得罪不起的宗親會 彭添富是民進黨在桃園少數的資深政治人物,長期經營中壢、楊梅與平鎮等地,更是桃園彭姓宗親會創會會長,從縣議員、省議員當到立委,基層實力相當雄厚,而其子彭俊豪正是中壢區的桃園市議員,連續兩屆皆高票當選。黃仁杼對民進黨而言,是中壢的奇蹟。
2018年選舉前,王浩宇在臉書直播不斷批評,時任桃園市果菜公司董事長的彭添富,上任後把薪資從5萬調成10萬,直言「比吳音寧還誇張」,將政二代、自肥的標籤,全部往彭家身上貼。雖然彭俊豪順利連任,但王浩宇跟彭氏家族的關係,恐怕已有難以撫平的傷痕。
黃傅淑香在2009年以中壢第一高票當選桃園縣議員,當時她的名字是「傅淑香」,至2014年桃園縣升格為桃園市時,才冠上夫姓以「黃傅淑香」的名義參選首屆市議員。職掌桃園市黨部兵符的議長邱奕勝,被視為下屆市長的熱門人選,他的選區跟王浩宇一樣就在中壢,因此開票結果能否跨過門檻,其實也是邱奕勝的一次期中考。
黃傅淑香曾是中壢市民代表,並在地政士公會擔任理事長,但她還有一個更特別的身分:前立委黃仁杼的妻子。一個是被砲轟的彭氏家族,一個是被擠出當選名單的黃氏宗親會,民進黨在中壢最重要的兩大勢力,王浩宇都得罪光了。
本文由不屑置辩网发布,不代表不屑置辩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u9tpf.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org/2zaoz/2786.html